
4.2W+的阅读量,162条留言,成为本号有史以来最火爆的一篇文章,感谢大家的关注。
今天我们再来聊一聊国产替代的话题——后来者如何居上?
科研工具行业,国产品牌跟一线进口品牌比较,很多品类差距还是很大的,特别是国产厂家不太关注但是进口品牌和用户特别关注的稳定性。咱们毕竟是一个严肃严谨的行业,所以不要动不动就是要把某某干翻,超越某某N年了。落后并不可怕,咱们要求敢为天下后的勇气,这是一种原动力。
认识到差距,踏踏实实把品质做好,逐步代替进口品牌,这个我特别欣赏杭州科百特,把PALL微电子行业和血清培养基生产端的用户抢得差不多了。类似的案例如:诺唯赞抢掉Takara很多工业客户、湖州申科抢掉很多Thermo的医药质控品用户、上海雅酶抢掉Thermo和Bio-Rad的很多WB用户。
为什么要提市场导向,因为我今年有机会拜访了过百家国产科研工具厂家和国家实验室。
相比同质化竞争的卷,另一个极端有一个事情我也是蛮担忧的,那就是“科学家创业”,为了彰显技术的优越性,在研发一些脱离市场的“牛X产品”。
我个人不认为这是一种情怀,如果是花自己的钱我无话可说,但是如果用的是投资人或者国家的钱,我认为这是一种浪费。毕竟我们在基本面上的差距都还很大,还有很多基础的事情要有人去夯实。
产品的潜台词是商业化,得由市场来买单,科技强国,科技惠民。当然这可能是我这种实用主义者片面的观点,请轻点拍砖。咱们这个行业没那么大的市场,没那么多的利润,更没那么多牛X的人,企业要量力而为。我认识很多技术很牛的创始人,做了几年,甚至是十数年,销售额都没有破千万,这个群体的最大问题就是认为自己啥都能做,永远不聚焦,这个例子就不用我来列举了吧。
那些一窝蜂上来增加产线、贴牌和盲目扩张的企业,今年一定会很难受,难受到他们原来最得心应手的市场也守不住了,难受到他们到处树敌、四面楚歌。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才是上策,毕竟咱们手上最擅长的事情离头部也有很大的距离。
如果真的到了跟头部平分秋色了,比如蛋白纯化仪,苏州英赛斯跟Cytiva可能国内市场的新增采购已经是一半一半了,那么英赛斯扩充配套的其他品类就变成了一种必然。只是通过自己扩产线还是并购,两条路需要企业自己去选择。但是我想反问一句,你们企业真的有战略规划吗?甚至不问那么远,你们三五年要到怎么样的规模,甚至就是今年的销售目标,清晰吗?
我相信90%以上的企业是模糊的,大家还是跟19年以前一样的,走一步看一步退一步,原地踏步。
从今年开始,国产科研工具厂家,我建议要冷静思考战略规划这个问题了,未来咱们的企业是怎么样的?主要包括:产品、团队、市场、客户、规模、定位、风险控制等。
比如【阿牛有话说】就是为优秀的(这里的优秀有我们自己的标准)国产科研工具厂商,提供优质的(包含:品宣、管理和人才)服务。当然我还在不停做减法,因为很多商业做下来跑不通(有时候我也会高估我自己),但是我的营收目标是明确的。回到本文话题,科研工具进口品牌的国产替代趋势不可逆转,而且会随着内外的手卡得越紧,进展越快!认识到自身的差距,夯实基础,厚积薄发;有技术优势的厂家更关注市场,生产科研工作者喜欢的产品;关注自己擅长的,发挥自身优势,在细分领域单点击破;有长远规划,不盯着眼前朝夕之间的得失,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。